【转载】处理这个穴位,可祛除一身之疾病!

   

人体的肩背部有一个重要穴位:膏肓穴。膏肓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第43个穴位。主要治疗咳嗽,气喘,肺痨,健忘,遗精,完谷不化。

孙思邈是中国古代著名医药学家,亦是养生的实践家,百余岁时犹视听不衰,神采奕奕,可谓古之聪明博达长寿者也。孙思邈养生方法之一就是艾灸膏肓穴。

历代医家多认为,膏肓穴有补益虚损、养肺调心的作用,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肺气虚弱所致的咳嗽、气喘、盗汗、肺痨等病症;心气不足、心火上扰所致的癫狂、健忘、遗精等病症;各种原因所致的羸瘦虚损。

 

【膏肓穴位位置图】

位于人体的背部,当第四胸椎棘突下,左右四指宽处(或左右旁开三寸),肩胛骨内侧,一压即疼。

视频:处理这个穴位,可祛除一身之疾病!

  中医典籍中也曾有“运动膏肓穴,除一身疾”的说法。建议经常伏案、用电脑的人多做下面几个动作。

1、两脚平行站立,两膝微曲,腰直,胸平,两手握拳,两臂缓缓抬起到胸前与肩平,然后用力向后拉至极限,使肩胛骨尽量向脊柱靠拢,挤压两侧膏肓穴,略停1至2秒钟,再恢复原姿态,后拉时深吸气,回收时呼气,动作在水平面缓慢进行,动作到位,使背后有酸胀、出汗的感觉。

2、把椅子反过来坐,人趴在椅背上,充分展开两个肩胛,而两个肩胛骨向后挤压,就是在挤压膏肓穴。

3、肘部弯曲,分别向前向后转摇肩关节各50次,一日三次,这样可带动肩胛骨上下旋转,以运动背部的膏肓穴。经常做这些动作可以达到益寿延年的效果,而且还可以预防治疗颈椎病、肩周炎、慢性支气管炎、肺气肿等。

成语“病入膏肓”源于《左传》中的一段典故。晋景公患了病,派人到秦国求医,秦国派一位名叫医缓的医生前去替他诊疗。医缓到来后,经过诊断,颇为难地对景公说:“病在膈之上,心之下,已入膏肓,不能采取攻伐的方法,药物也无济于事,无法治了。”后来景公果然不治而死亡。于是后人常用“病入膏肓”、“膏肓之疾”来指代病重难治。

膏肓穴,是主治各种虚劳及慢性疾患的要穴。当久病不愈,身体呈现羸弱消瘦状态时,最适宜取膏肓穴施灸,可以起到扶阳固卫、济阴安营、调和全身气血的作用,从而使身体恢复强壮。唐代药王孙思邈的《千金方》中说“膏肓能主治虚羸瘦损、五劳七伤及梦失精、上气咳逆、痰火发狂、健忘、胎前产后等,百病无所不疗”。由此可见,膏肓穴在虚劳证的治疗上,应用是非常广泛的。

中医理论认为,人体背部有主一身阳气的督脉和贯穿全身的足太阳膀胱经。“背宜常暖”,历代医家在背部施行的擦背、捶背、刮痧、捏脊、拔火罐等多种保健养生方法,都有一定的功效。背部除膏肓穴外,还有大椎、身柱、风门、肺俞等重要穴位。每次选用其中的2~3个施行保健灸(用艾条温和灸10~20分钟),隔天1次,坚持进行,能防治感冒、咳喘、小儿吐乳等多种疾病,对维护心肺功能,提高抗病能力及促进健康长寿均十分有益。

膏肓穴也正好是一个原始点,参见下图(红线的标记处为原始点位置):


视频:这招妙用无穷:养肾、疏通肝经、治疗肩周炎、颈椎病


来源:东方

评论
热度 ( 6 )

© 雪峰苍松 | Powered by LOFTER